良禽择木而栖,〔谚语〕原意是指优秀的禽鸟会选择理想的树木作为自己栖息的地方。比喻优秀的人才应该选择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好单位和善用自己的好领导。成语:良禽择木,旧时比喻贤臣选择明主而事。
三国
赵云
一个人想要有所成就,会有两种选择:
一个人想要有所成就,会有两种选择:
一种是成为领导者,做创业之先锋,用坚强的意志与个人魅力吸引众多的追随者,一起奋斗。
二种是成为追随者,作为领导者信任的部下,为其冲锋陷阵,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良禽择木而栖,良将择主而从,良臣择君而侍。追随者如果跟随的是一位昏庸的主,那么,前途就会很暗淡。如果跟随的是英明的主,那么,前途就会很辉煌。
作为打工仔也一样,企业的老板很英明,你的机会就很多,你有能力就会得到重用。企业的老板很昏庸,你的机会就很少,你越有能力就越会受到排挤和压制,很难得到重用。所以,一个人命运,在于自己的选择,你的慧眼,决定了你的选择。
赵云 (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赵云(出生不详-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汉末军阀混战,赵云受本郡推举,率领义从加入白马将军公孙瓒。期间结识了汉室皇亲刘备,但不久之后,赵云因为兄长去世而离开。赵云离开公孙瓒大约七年后,在邺城与刘备相见,从此追随刘备。
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除了四处征战,赵云还先后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以留营司马留守公安,以翊军将军督江州。除此之外,赵云于平定益州时引霍去病故事劝谏刘备将田宅归还百姓,又于关羽张飞被害之后劝谏刘备不要伐吴,被后世赞为有大臣局量的儒将,甚至被认为是三国时期的完美人物。
建兴七年(229年)寿终正寝。景耀四年(公元261年),刘禅下令追谥赵云,姜维与众臣商议后建议刘禅追谥赵云为顺平侯。
三国
赵云
投靠明主刘备,长阪坡英雄事迹流传千古。
本来是跟随公孙瓒的,但公孙瓒喜欢任人唯亲,志大才疏,赵云跟随着这位昏庸的主子,郁郁不得志。公孙瓒与刘备是同班同学,他们俩都是卢植的学生。刘备投靠了这位同学,公孙瓒派刘备协助田楷抗拒袁绍。赵云跟刘备沟通后,觉得刘备很欣赏他,于是借机跟随刘备。刘备被曹操追到当阳长阪坡时,急于逃命,把老婆孩子丢散了。赵云怀抱刘备的儿子刘禅,保护着刘备的老婆甘夫人,使他们幸免遇难。刘备升赵云为牙门将军。刘备入蜀,赵云留守荆州。
《三国演义》片段之赵云长坂坡七进七出,太精彩了:
刘备从葭萌攻击刘璋,召还在荆州的诸葛亮。诸葛亮率赵云与张飞等人率军溯江西上,平定蜀地郡县。诸葛亮大军至江州,分遣赵云率军从外水上江阳,与诸葛亮军会师于成都。成都被平定,委任赵云为翊军将军。建兴元年,委任赵云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赵云为永昌亭侯。又迁为镇东将军。建兴五年,赵云随诸葛亮驻军汉中。
第二年,诸葛亮出军,从斜谷道进军。魏国大将曹真派遣军队抵挡。诸葛亮命令赵云与邓芝对抗曹真的军队,自己攻打祁山。赵云与邓芝所率军队少而弱,敌军多而强。赵云在箕谷寡不敌众,然而却能固守,保存实力,不至于全军覆没。诸葛亮撤军后,贬赵云官为镇军将军。
建兴七年,赵云去世,追谥他为顺平侯。初,刘备在世时,大臣去世,唯有法正有谥号。刘禅当皇帝时,诸葛亮功德盖世,蒋琬与费祎有荷国之重,才有谥号。陈祗是刘禅给予的宠爱的待遇,夏侯霸是远来归国的,死后,才有谥号。刘禅后对死去的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庞统都追加谥号。当时的社会舆论认为这是很荣耀的一件事。赵云的儿子赵统为永昌亭侯的爵位继承人。赵统官至虎贲中郎,督行领军。赵云的二儿子赵广,牙门将,随姜维出军沓中,在战争中殉职。
我们做为高级管理人员,可从赵云的人生总结如下经验:
一、是民营家族企业中,让亲人与亲属退居二线,让贤才与人才居一线。
中国很多民营企业是以家族为单位型的成长模式。刚开始小本经营的时侯,可以体现出团结一心,奋发进取。
但是,虽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经营业务的扩展,进行企业管理的亲人与亲属越来越成为企业的阻碍与发展瓶颈。
这时,民营就要变革,把在重要管理岗位的亲人与亲属退下来,这种是退,不是退休,而是退位。这些亲人与亲属有功劳,可以让他们以股东的身份享受分红与福利。或者让他们在别的领域,另辟蹊径,另起炉灶。
除了创业人,作为董事长,监管企业外,其它的亲人与亲属都可以让他们退位,让更多的优秀人才与贤才参与企业管理。只有这样做,民营企业才是长寿之道。
二、是任人唯亲与任人唯贤的利害关系。
民营企业发展,对亲人与亲属中有特殊贡献的,都可以给予金钱上的补偿。也可以给予股票的利益。但是绝对不可以用企业管理职位来满足他们的欲望。因为重要的企业管理职位是留给人才的,让人才管理企业,使之蒸蒸日上,发展壮大。
企业在,则利益在。企业不在,则利益不在。当企业垮掉了,那些有血缘关系,或者沾亲带故的,想要再得到什么利益,那是不可能的。只有让那些优秀人才留在重要的管理职位上,才会让企业持续生存。所以,任人唯亲是取败之道,任人唯贤是取胜之道。
三、是挖来合适的人才。
人才要靠寻找与识别,更要靠挖。挖来的人才,我们要注意到几个方面:人才适不适合我们企业的特殊文化?人才适不适合我们企业的游戏规则?人才适不适合我们企业的权力架构?人才适不适合我们企业的内外部环境?适合,我们就想尽一切办法挖。不适合,还是不要挖好些。
四、是对“打天下”的人才与“治天下”的人才的任用。
“打天下”的人才用“将”,就是选用开拓市场与抢占市场份额的攻城掠池的先锋型人才。“将”要有攻劲与闯劲。“治天下”的人才要用“相”,就是选用中庸之道,让企业内外部团结协助,稳定企业上下之心,让企业进入正规,稳步稳妥地发展的人才。“相”要有稳劲与和劲。
三国演义经典战斗场面,赵云徐庶破八门金锁阵:
未
完
待
续
赵云为什么是罗贯中笔下最完美的蜀汉名将?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尊刘抑曹的。我们品读《演义》,不难发现,刘备所领导的蜀汉集团,寄予着作者的社会理想即理想的君臣关系(明君贤相)、理想的君民关系(民本主义)、理想的良将(忠勇仁智)。前两个理想笔者在此暂且不述,着重对其良将理想进行论析。理想的良将不是抽象的,而是由具体的人物来“担纲”的。在罗贯中看来,历史上集忠勇仁智于一身的赵云,正是他理想中的良将。
为什么作者如此推崇赵云呢,而且将赵云描绘成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欢的良将形象?
笔者认为,《演义》虽然是小说,但它基本是以历史为依据的,早有史家称其“七分史实,三分虚构”。在蜀汉第一代名将里面,名声最显赫的是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魏延。这六位里面由于本身为人和性格缺陷竟然有三位即关羽、张飞、魏延不得善终;马超虽非意外死亡,然而其临大事缺乏冷静,且壮年病逝,人生失之圆满;黄忠虽然得善终,但在蜀汉效力的时间跨度很短,这却是一种遗憾;
这六位里面,唯有赵云善始善终,且智勇双全,因而成为罗贯中笔下的理想良将。
接下来,我们不妨逐一分析。
首先来看关羽。关羽无疑是蜀汉第一名将,他作战骁勇,对蜀汉忠心耿耿,然而其缺陷亦非常明显。《三国志》称他“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这句话虽然简略,却大有深意。他在镇守荆州期间,曾两次侮辱了孙权。
一次是孙权遣使为其子向关羽的女儿提亲,“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
另一次是关羽从荆州发兵攻打樊城,孙权说出兵相助但却迟迟不发兵,关羽怒责孙权,意谓“待我得胜归来,再收拾你”。
关羽如此,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不懂得从政治的高度去处理与孙权的关系,蜀汉与东吴毕竟是联盟,虽然也有斗争的一面。关羽与一些同僚的关系也较为紧张,最典型的是将军糜芳、傅士仁“素皆嫌羽轻自己”,糜芳还是刘备的小舅子,可见关羽跋扈的一面。更危险的是关羽还将这两位对自己素有怨恨的部将留守在荆州的后方重镇江陵和公安,这就为他的悲剧结局埋下了祸端。关羽正是在北伐樊城不利的过程中,孙权偷袭了关羽的后路,以报昔日关羽侮辱之怨。在这个节骨眼上,镇守荆州后方重地的糜芳、傅士仁也不从蜀汉的大局出发,却更多地计较昔日被关羽轻慢的恩怨,舍身投靠东吴。
关羽在曹魏与东吴的联合夹攻下,在部属的背叛下,最后败走麦城,在临沮为东吴伏兵所杀。再看张飞。张飞是蜀汉第二号勇将,其勇武之名闻于当世。但他作风粗暴,不体恤部属,而且还常鞭笞所属将士。
《三国志》说他“敬爱君子不恤下人”,正好与关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相反,刘备曾告诫他:你常鞭打士卒,而且还将他们留在自己的身边,这是取祸之道。但张飞却当耳边风。
在举兵伐吴之前,张飞被其部将张达、范疆暗杀,两位叛将拿着他的首级,连夜投奔东吴孙权去了。又论魏延。魏延的名望虽然逊于关羽、张飞、马超等,但却是能独当一面的将才,为刘备所倚重,并将成都的门户汉中重地交给魏延镇守。当刘备、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在世时,魏延还相对内敛,所谓“老虎还在,猴子不敢称王”,随着他们相继谢世,魏延便霸气起来。
正如有的学者说,关羽在世时,他要称老大,武将们都忍让他;关张马黄不在了,魏延要称老大,武将们也忍让他。据史载,魏延与长史杨仪的矛盾几乎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诸葛亮曾苦口婆心地劝诫他们,但效果甚微。魏延跋扈,杨仪狷狭,诸葛亮在世时,俩人还能最大限度地克制,诸葛亮去世后,俩人终至火并,魏延最终被杨仪所指派的马岱袭杀。杀大将是需要理由的,杨仪便给魏延加个“谋反”的罪名上报后主,可怜魏延勇武一世,最终死于内讧。
马超虽然没有前三位那种明显的性格缺陷,但他遇大事缺乏冷静也是很显见的。马超父亲及宗族二百多口为曹操所杀,与曹有不共戴天之仇。他起兵为宗族复仇,其父故交韩遂与之相呼应并结成盟友,形势一度有利,但曹操略施离间之计,马超便与韩遂反目,做出亲痛仇快的事,最终招致惨败,几乎难找容身之地。最后他投奔刘备,算是找到了人生的归宿。刘备对马超是很器重的,封其为左将军,又迁为骠骑将军。可惜的是,马超在章武二年便病逝了,年寿四十七,人生惜乎不圆满。
相比较而言,老将黄忠的为人与勇武是令人钦佩的。《三国志》说黄忠与敌对阵,常冲锋陷阵,勇武居全军之首。居功而不自傲,且为人处世不失偏颇。只是令人惋惜的是,黄忠归附蜀汉时年岁已高,因战功升为后将军的第二年便去世了,时间跨度太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三国演义》经典片段,赵云死后诸葛亮虽未流泪却胜过新版万倍:
最后看赵云。赵云值得世人称道的不仅是他超群的武功,而是他具备许多将领所不具备的美德——仁义。有好的武艺若没有好的修持,只是一介武夫而已,抑或是令人恐惧的杀人机器,因此,理想的良将应当是集忠勇仁智于一身的。赵云是由乡里推举的地方首领,他投公孙瓒时,公孙瓒问他,你离袁绍更近,不依附袁为什么反投我呢?赵云说,哪里存仁政,我就去哪里。与公孙瓒共事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公孙非爱民之主,便以家兄去世回家奔丧为由离开了他。
赵云通过比较,觉得刘备是善待百姓的仁义之君,因此良禽择木而栖。
益州既定,刘备与部属打算将成都的良田美宅分给有功之人,赵云劝刘备说,百姓刚结束战乱之苦,我们不应当去占用民众的田地房屋,而是让人们安居乐业,百姓才会拥护我们,刘备觉得赵云言之有理,便采纳了他的建议。这样看来,赵云是为成都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赵云还值得世人称道的是其机智与处事冷静、谨慎。
汉中战役,他接应到期不回的黄忠,独挡曹兵并大获全胜;诸葛亮街亭战败,赵云断后,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全军损失,皆显示出非凡的机智与冷静。孙夫人跋扈,其内侍亦骄横,赵云周旋其中,处理内务有条不紊,并非常得体,其为人不仅机智而且谨慎周密。他劝阻刘备不要伐吴,公敌是曹魏,其大局观念在众人之上,是其智也。刘备去世后,赵云竭力辅助后主刘禅,力挺诸葛亮北伐,成为这一时期护卫蜀汉的砥柱中流。七年后,赵云溘然长逝,人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通过以上六位蜀汉名将的比较,赵云的智勇及仁义,近乎完美。处于弱势地位的古代劳动人民是非常祈盼能有除暴安良、匡扶正义的英雄的,勇武而仁义的赵云正好契合人们心中对良将理想的祈求。我们就不难想象,罗贯中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对赵云的形象进行了艺术的加工,一位人品出众、武功出神入化、能在万军之中如入无人之境的旷世良将跃然纸上。
▲长按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